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榜样人物 -> 正文

以科学研究为业的田野调研者

信息来源:华大桂声 发布日期:2024-05-02   点击量:

 

孙静竹

 

公共管理学院2019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


 

孙静竹,女,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5级本科生。在校期间,先后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二等奖、全国特等奖;次年,主持参加了“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先后摘得创业计划赛湖北省金奖、网络信息经济专项赛全国金奖。2018年她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北省“自强之星标兵”,入选2019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候选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周洪宇华大卓越人才奖学金、华中师范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科研积极分子”等荣誉。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现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参与导师课题2项,实践课题1项,获得校级暑期实践“优秀个人”和“优秀成果”。参加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学术会议,获武汉大学“珞珈国是论坛”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篇。曾获“优秀毕业研究生”、“武汉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等荣誉。


一座城,一使命:从“愁城难解”到“城人之美”

在炽热的2017年7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将改改革进行到底》十集的政论巨制。每一集,如时代的钟声,敲打着中国壮丽且深远的改革历程。正是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激起了孙静竹心中波澜壮阔的思考。作为拥有青春梦想、站在时代洪流之处的学子,她不禁自问:在这个伟大的改革旋律中,我们这一代青年,应承担起怎样的时代使命,追求何种崇高理想?

在那条漫长的道路上,孙静竹聆听着内心的呼唤,无问西东。 2016年在一次偶然的调研中,孙静竹看到了小贩堵塞道路,随意占道,城管执法却被围观群众谩骂;也看到了为了给孩子治疗软骨病的摊贩夫妇,苦苦哀求城管不要驱赶他们。下跪执法,跪的不仅是摊贩,也有执法人员,遇到这样复杂的社会治理难题,孙静竹的心情格外沉重,她深知城市流动摊贩的治理已成为社会稳定的关键砝码,她更渴望在自己有限的身份中,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在这使命的召唤下,她听从指导老师的建议,尝试从城管与摊贩间的紧张关系入手,理解城管与摊贩之间矛盾的根源,致力于规范双方互动,构建全新的和谐关系模式。

一年中,孙静竹带领团队走过了武汉市的大街小巷,她们曾一手拿着学生证,一边报着自己的身份证号,让摊贩相信学生身份;下雨天,她带着团队在地铁口蹲守摊贩;她们会找上了年纪的长辈闲聊,聊多了,摊贩们也愿意敞开心扉,向学生们倾诉难处、苦处。在城管一侧,她与执法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逐一记录执法的细节,行走在热闹的摊点和拥挤的街巷之间。她用脚丈量,用眼观察,用笔记录,用心思考。也有人质疑她们:“多少学者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你们学生怎么可能解决呢?”,但孙静竹没有退缩,抽丝破茧几十万字的访谈原稿、整理调查问卷、撰写研究报告,呼吁社会关注两个群体的合理诉求,虽稚嫩但坚定。

“任何事情做不做得好,就看你愿不愿意为它而努力。”这是孙静竹对于调研之难给出的最简单而坚定的回应。也正是因为她纯粹而直白的想法,团队最终在不懈努力下,探索出了以“全民自治”为核心、将政府协同下的新型治理模式引入城市治理中的新模式。通过重塑社会各方主体认知,定位社会角色的转变,让管贩问题以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形式,形成合力彻底解决;让管贩关系从制度、人情双层面得到规范,让新型管贩关系因制度的合理化、城管的人性化、摊贩的城市主人翁意识成为社会声音平等对话的桥梁。最终项目作品一路摘得了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桂冠。

一信念,一品牌:从“小商小贩”到“大城风贩”

2018年,是孙静竹开展科研项目的第二年,也是她与流动摊贩打交道的第三年。在她与流动摊贩沟通的三年中,她逐渐明白,从制度层面提出倡议固然能为“管贩矛盾”发声,但这些只是微弱的星星之光,想要形成燎原之势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一定要有更为实际的行动。

孙静竹在面对理论体系的成熟后,开始聚焦于理论的落地,自费开发出了一款为摊贩提供营销平台,为消费者定位意向摊点,辅助城管管理城市事务的APP--“大城风贩”。APP名字寄予了她对于缓解“管贩矛盾”所有的愿景:让城市不再因小商小贩的存在而束手束脚,而是因为有了“流动的风景”,城市可以向所有人自豪地展示其开放、规范、多元之风范!

但是这种创新想法并非一帆风顺,有人说流动摊贩的存在就是不合法的,他们甚至被按上了“摊贩头目”的名号,说只是打着公共情怀的幌子,发展壮大流动摊贩的势力,从中牟取暴利。面对质疑,她能做的只有为“摊贩合法化”趋势的存在寻找证据。这并不容易,但孙静竹从未选择过退缩,因为她始终相信,在法理与人情间一定可以寻得适度的平衡。在她的带领下,项目组成员搜集到了中国各个地区、省份关于流动摊贩合法身份的条例。七十多个城市、百余款条例,她们以情怀做动力,以政策做支撑,成功地验证了摊贩合法条例,同时这些更加坚定了她们对于自身开发产品亮点的聚焦--利用高新定位技术定位流动摊贩,如此不仅能为流动摊贩提供合法身份证明,政府也可以通过定位系统对流动摊贩进行疏导。在提供技术便利的同时,改变过往不和谐的管贩关系格局。

创青春比赛团队合影(左数第五个)

 


谈到对于参加创青春比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孙静竹很乐观地回应道:“其实,遇到挫折是难免的,重要的是对待挫折的态度,从挫折中收获成长,在否定中完善自我,我与我的团队一路走过来,正是在质疑和批评声中才能不停下思考的脚步,不断进步的。同时也没有什么可以直接登顶的作品,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反馈,不断迭代,最终拿出的作品才是经得住考验、对得起一路付出的!”

 

孙静竹在践行创业想法的时候,为了修改策划,很长的一段时期,每天三四点睡觉、早晨七点多起床。秋天凌晨三点钟,抱着计划书在寝室楼道里想着怎么把评委提的问题解决,早晨七点钟从床上爬起来的第一件事是看看群里老师有没有提新的要求,这就是她的生活日常。同时,她还必须要兼顾自己的学业、社团活动、学生工作、党支部工作。但是不论面对怎样的挑战,孙静竹从未放弃,因为她心中坚定的信念一直推动着她不断向前。回望孙静竹这一路,她真正留下了什么,或许正如中国大学生在线报道对她点评的那样:政府的鼓励、部门机构的支持、学校的指导和团队的凝聚,这些都是促成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展现“大城风贩”的动因,青年人的一代是有理想、有担当的一代,在承担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信念下,发挥当代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精神,在自主创业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并不断成长,这是项目之外永存的时代标杆!

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机会、大学生“挑战杯”“创青春”优秀平台,基于大学生的视角将科技创新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的里程才刚刚起步,她想要实现的还远远没有完成。2019年最让孙静竹惊喜的是,在这拼搏的一年里,她自身发出的微光与热量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点赞与肯定,孙静竹成功入围了2018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勤学上进类好青年,从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2542位好青年中脱颖而出,接受网络点赞和专家评议,切实树立起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风貌,将自己的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湖北省2018年度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颁奖现场(第二排左数第9个)

 


这样的信念,对于孙静竹而言也正是她所追寻和努力的。20194月,孙静竹与团队成员远赴河南师范大学开展了为期三天的项目交流活动。她结合自己参加“挑战杯”校赛、省赛、国赛的心路历程,讲述了自己的参赛经历。她讲到,“这一路跌跌宕宕,化险为夷,不抛弃不放弃才取得了最终的成功”。当她讲到选择科研、选择挑战杯的出发点时,坚定地传递给了学弟学妹们一种强有力的信念:“我们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应承担起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要站位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振臂高呼,发出最有力、最强劲的声音,用担当责任的情怀承担起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伟大使命。”其动情的话语引起现场学子的强烈共鸣。

 

对于选择这样做的原因,孙静竹留下了这样一番感悟:“大学四年的经历,让我发现知识的力量不仅是托举我步入大学的一双手,更是探索世界扩展视野的一个支点。互联网+、大数据、创青春、挑战杯,每一个被时代高高挂起的热词,都已成为我手中用于勾勒未来的工具,探索创新、探索创业、探索未来。同时与探索并存的,是过程的求真。求真亦是苦难与锻炼。调研报告数易其稿,几经调研,横跨几区,百余天的奋战,几十万字的访谈原稿,需要的是扎实奋进、从不言弃、锐意创新、迎接挑战。或许一纸奖状、一句褒奖承载不起我们的进取、拼搏与付出,但一路上实实在在的苦痛与磨难必能塑造我们今日之魂。因此,我希望通过我的故事、我的经历让更多的学弟学妹们在这时光中尽全力创新自我,敢于探索、敢于向往,敢于争取,敢于实践!”

一终点,一起点:从“田野调查”到“以学术为业”

回忆大学四年,依托于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精细化培养和浓厚的科研育人氛围,孙静竹在她的发展规划上,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逐渐找到了学术志趣。最终她选择保研至武汉大学,再到中山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立志为推动国家治理进程贡献力量。谈到选择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初心,她解释道:“我认为最终会选择走向博士道路,还是源于在本科期间,优秀的老师和浓郁的科研氛围为我提供的原始动力。我记得礼记中曾说道:亲其师,信其道,正是感染于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并为之实践。”2019年初,在已经确定保研武大后,她就曾对本科室友说过,她的人生理想是从事科研事业。至今,她的手机里还留存着当年的录音,室友们戏称三年后来验证她的誓言。如今,孙静竹的梦想真的实现了。

选择读博,并不是她逞一时之强。源于对学术生活的热爱,孙静竹用了七年的时间坚定地靠近它。从公共管理到政治学,孙静竹接触到了许多有关政治参与、政治制度等政治学方向的顶级论文,她提到,“非常感谢我的导师,给我们定下了每周学习任务,让我持之以恒地阅读顶刊论文。一篇顶级论文是有魅力的,会吸引我倾注身心投入阅读,阅读的过程中,政治学的科学性、系统性也让我对其产生了很深的兴趣,”在长期的阅读与思考中,她开始将研究领域聚焦于女性政治参与,她解释说,“其实方向的确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长期大量的文献阅读和理论熏陶下,对科研的认知会不知足于‘浅尝辄止’,自我驱动地进行‘自我探索’。”其中,最关键性的问题,她认为是找到“真问题”。“对我而言,女性这一话题就是一直困惑我、值得被讨论、且拥有多种研究视角的‘真’问题,小到就业困境、大到生育政策,女性始终是一个关乎长远发展的问题。”

选择读博,也不是接触科研的终点。她所希望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业,同时利用读博时间进一步积累和沉淀,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以后的职业选择。“从行政管理跨专业到政治学是一重挑战;从华师到武大再到中山研究范式的转变是一重挑战;从本科、硕士标准到博士标准更是一重挑战。哪一重挑战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其实,孙静竹深刻地明白,自己选择的路既是熟悉和热爱的;但又是陌生和需要努力的。科研是一项事业,除了要以兴趣和热爱来支撑,更需要以持之以恒的努力来驱动,着眼现实问题,服务国家、社会与人民需要,是孙静竹的初心与坚守。

很多人对于孙静竹的第一印象,都是自信、优秀、永远充满活力,优秀的背后,是她的“全力以赴”。成就感在孙静竹的字典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词语。她所做的每件事,都一定要带给她成就感,这个成就感,不来源于任何人,只来源于自己。对于要做的每一件事,她都百分之百地尽力完成,并且要做到自己满意,这样才能使她感受到做这件事的意义。在武大的三年,孙静竹仍然保持了她的一贯学习风格,保持专业成绩专业第一。研二这一年应该是孙静竹最为充实忙碌的一年,除了完成课业任务,作为政管院研会执行主席,她把大部分的重心都放在了研会工作上,付出的同时也收获颇丰。她学会把粗砺的工作打磨成顺滑的细节,在重复单调里理解坚韧与责任;同时结合专业所学锚定个人定位与国家发展的契合点,探索从供给侧改革,需求侧发力的方式方法推进院研会、学生会改革,践行政管人的专业素养与担当,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学习视野、工作能力、交际沟通水平等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身兼数职的经历孙静竹并不陌生,在本科长期的磨砺下,她已经习惯对科研、工作、生活实现平衡,根据自己的定位与兴趣去分配时间精力,同时放平心态,接受应有的得失。谈及未来,孙静竹认为学生时期的生活就是不停地打怪升级,不断用尝试和探索去充盈自己,最终学有所长,奉献社会。谈到对自己最有影响的一句话,孙静竹言道:“我至今仍然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前夕的寄语记忆犹新,这番话也是我一路走来的信念所在,更将是我今后奋斗的旗帜。习大大那时勉励青年:要充分发挥青年的创造精神,勇于开拓实践,勇于探索真理。”

开拓实践,探索真理,就是要求青年学子在不断前行的专业之路上,既要亲身走入社会感知民情、永不停滞发现问题,发扬学术创新精神、永不止步求索真相,又要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潜心读书,敏于求知,不忘初心,珍惜韶华。以专业的视角品味民生的“酸甜苦辣”、感受广大人民的“喜怒哀乐”,以社会为前沿,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同时更要心系民族,服务社会。真正通过创新创业的平台让我们的梦想落地生根,服务于城市建设。我们目睹改革之力的百年变迁,渴望抓住科学研究重点,推动变革,建设国家。我们胸中积聚转型力量,对于参与社会治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有着源源不断的青春热情,在最有价值的青年时代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