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孙睿,女,汉族,共青团员,山东聊城人,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入选校“博雅计划”。英语六级,大三学年平均学分绩第一,综合排名第一。现任心理学院英文班班长,曾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海外交流奖学金,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全国二等奖,校级大创项目《我们如何加工视觉节律-注意与预测》负责人,现已结项。
“也行”青年
“我觉得我就是一个标准的也行青年”,孙睿说,“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喜欢一定要做的事情,所以很容易迷茫,但是迷茫就迷茫吧,慢慢总能找到方向”。不同于其他同学因为热爱选择了自己的专业,孙睿说她最初选择心理学只是因为不想学物理,随意选了一个看起来还挺有意思的专业罢了。来到华师心理学院,她猛然发现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学跟她想象的完全不同,也曾迷茫过一段时间。但她并没有因为迷茫而消沉下去,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大一的时候,她每个周末都去图书馆报道,常常一坐就是一天。刚刚加入英文班的时候,课本都是英文的,高考完玩了一个暑假的她看起来非常费劲,几乎一面课本就要读半个小时。但她还是坚持每节课前都进行预习,慢慢地也就看地越来越快,最终适应了英文班的节奏。
孙睿说她自己是也行青年,也不仅仅是因为当初的专业选择。在心理学的海洋中学习了一年之后,她面临着选择导师的问题。本科阶段,选择导师其实也就选择了研究方向。心理学的体系非常庞大,每个分支之间都有很大的区别,但刚上大二的孙睿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特别喜欢的方向,于是他去旁听了几个老师的例会,选了一个感觉比较适合自己的老师。“就是感觉老师的组会很有踏踏实实搞科研的氛围,其实对研究方向考虑的并不是很多”。“也行青年从一面看可能是干啥啥都不太喜欢,但从另外一面看就是干啥啥都可以,都能干好。兴趣当然重要,但踏实也是必不可少的”,孙睿说,“我觉得我有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在范炤老师的指导下,她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内找到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阅读了很多相关的文献,申请下来了当时大二年级唯一一个校级的大创项目。
大学让我成长
孙睿说自己刚入学的时候有很多小毛病,比如拖延,比如有时候会沉迷综艺,但大学让她成长了不少。大三上学期,孙睿经过学院推荐,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了一个学期的交换,这次经历让他终生难忘。刚到美国的时候,面对巨大的文化差异和语言环境的不适应,孙睿产生了很多地自我否定,“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错误的决定,非常想念在华师的生活”。但后来孙睿开始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踏出舒适区的过程,在华师有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同学,做什么都很方便,但是方便也就意味着做出改变的机会很少。在美国,一切都是新的,而且必须靠自己慢慢地适应。后来,孙睿开始积极做出改变,从跟等公交车的美国大叔聊公交时刻表开始,慢慢地融入美国文化。除此之外,孙睿也积极地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机会,找tutor修改自己的作文,去office hour和老师、助教交流。一个学期的过去后,孙睿不但收获了漂亮的成绩单,还收获了独立生活的勇气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在华师,有很多孙睿特别感谢的人。除了给予她学业指导的老师,还有不厌其烦回答她问题的学姐和一直支持鼓励的室友。407是个特别神奇的地方,孙睿觉得那就是她在武汉的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孙睿和她的室友们却神奇地有着很多相似的习惯。三年来她们一直相处融洽,从来没有因为任何事情红过脸。期末时,大家一起在宿舍里复习,互相提问,最终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做科研立项的时候孙睿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她的室友们一直鼓励她坚持下来。准备保研的时候,她也跟室友们互相检查对方的材料是否齐全,相互鼓励,缓解交流。“我室友见证了我所有的成长,在她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孙睿说,“特别幸运在大学能遇到这三个可爱的人”。
永远准备充分
孙睿其实有点完美主义情结,做什么事情都得准备地特别充分。上台报告前,孙睿总会把自己的PPT检查很多遍,确认格式和内容都没有错误,还会自己在宿舍了练几遍,保证上台不会打磕巴,能把自己想说的内容都表达出来。慢慢地,孙睿在台上越来越自信,经常代表小组上台汇报研究成果。在准备推免复试的时候,孙睿为自己准备了中英文一二五分钟一共六个版本的自我介绍,几乎把简历背了下来,最终凭借着充分的准备和前面三年扎实的基础,收获了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的拟录取通知。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当下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会在日后有所收获。谈到未来,孙睿这个“也行”青年已经慢慢找到了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硕士期间,她会继续进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她说:“我会专注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永远准备充分,无论最后结果如何,我都接受,都为自己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