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8日-9日,第六届中外诗歌论坛暨第四届“求是杯”国际诗歌创作与翻译大赛颁奖典礼在武汉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联合举办,黄鹤楼公园管理处、浙江大学出版社、《外国语文研究》编辑部协办。院长罗良功教授致辞,40余位知名诗人、翻译家、学者以及诗歌大赛获奖选手们共聚江城,畅享诗歌盛宴。
5月8日的论坛分为四个部分,即专题报告、诗歌批评专题、诗歌创作与翻译研讨。
在专题报告环节,浙江大学求是学者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聂珍钊教授和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王永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原理与文本分析运用”、“俄语语言文学跨学科研究方法谈”的学术报告,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姜红教授作了题为《文学何为:〈金色笔记〉的认知重构》的学术报告。我院英语系主任方幸福教授、俄语系主任刘永红教授、《外国语文研究》副主编何卫华教授分别主持。聂教授的报告阐释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建构,并以《哈姆雷特》为例剖析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运用。王永教授的报告以俄语的计量研究、俄语视觉诗的计量特征研究以及曼德尔施塔姆诗集《石头》的“世界文化”研究为例,介绍如何运用语料库及统计方法研究俄语语言及俄罗斯文学。姜红教授以图表展示了《金色笔记》的篇章布局,并运用苏珊·哈克的相关理论论述了主人公安娜认知重构的过程。
在诗歌批评专题,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院长郑体武教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吴笛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汪剑钊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高兴研究员分别作了发言,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罗良功、何卫华教授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学者刘茂生教授担任主持。郑体武教授在发言中阐述了诗歌翻译家的素养、品性、标准,分析了诗歌翻译家的独特文化贡献,并通过优秀诗歌翻译家的成长历练阐述了诗歌翻译家的核心素养。吴笛教授以《雪莱十四行诗的诗体演变与翻译策略》为题阐述了西方十四行诗的生成渊源及影响、雪莱十四行诗的诗体演变与形式特征、雪莱十四行诗的翻译策略三个方面,并以自译的雪莱十四行诗阐明了诗歌翻译的神形兼顾原则。汪剑钊教授在题为《俄罗斯诗歌的“纪念碑”情结》的学术报告中,从俄罗斯诗歌中的纪念碑意象出发,探讨了俄罗斯诗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他指出,从普希金开始,俄罗斯诗人开启了纪念碑情结,诗歌中的纪念碑是时代的缩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文学》主编高兴作了题为《诗歌翻译:在有限和无限之间》的报告。他认为,原诗只有一首,译诗却可以有无数首;理想的译者需要有扎实的外文和中文功底,有厚重的文学修养和高度的艺术敏感,有知识面,有悟性、才情和灵气,同时又对文学翻译怀有热爱和敬畏之情。
在诗歌创作与翻译研讨环节,帕瓦龙、梁晓明、郑体武、吴笛、高兴、汪剑钊等知名诗人和诗译家以自己的创作和翻译作品为例,分析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和翻译思想,探讨了艺术与真实、审美与功用、作品与情感、翻译与语言等问题,展示了诗歌文本建构背后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动因和美学思考。
5月9日,第四届“求是杯”国际诗歌创作与翻译大赛颁奖典礼在黄鹤楼公园管理处落梅轩举行。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张执浩、前副主席梁必文先生也出席了典礼。大赛颁奖与诗歌朗诵、诗作译品名家点评交辉相应,精彩纷呈,将本次诗歌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