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工要闻 -> 正文

千生返乡扎根国情社情,以美育引领乡村振兴——华师美院紧扣时代脉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0-08-19   点击量:

千名学生返乡手绘千村小康新貌,以美育方式为精神发育迟缓人群提供艺术治疗,扎根扶贫点开展脱贫攻坚调研活动,组队寻访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期,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积极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共组建15支社会实践队伍,紧扣社会责任与时代脉搏,以多种形式助力脱贫攻坚、服务当地美育教育、调研疫情防控、深掘非遗文化等,深入基层一线,学生参与度达95%

聚焦乡村振兴,服务家乡发展

社会实践活动以“线上组队、属地实践、远程协同”的形式进行,共有5支学生团队选择艺术扶贫实践主题,通过走访调研深刻了解家乡情况,对标家乡发展需求,用艺术改善人居环境,加强村民精神文明建设。从78日起,实践队员们走出家门,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描绘家乡的风土人情,翠绿的树林,潺潺的流水,奇形怪状的山石,如诗的风景……队员们尝试用各自独特的风格,多样的手法从不同视角将眼前的风景化作美术作品,并且集中整理成画册,提供给当地旅游管理部门作为吸引游客的宣传材料。此外,“千生画千村”实践队员们用绘画作品讲述家乡的扶贫故事,刻画扶贫人物,为家乡扶贫部门提供素材。

华师美院党委副书记李宪玲表示,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青年学子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深入农村基层,将专业实践写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发挥美术在“扶志”“扶智”“助审美”“培根铸魂”等方面的审美认识和教育功能,推动贫困地区物质和文化的双重脱贫。

“千生画千村”实践队学生张璇表示,用绘画的形式,以家乡人物、风土人情、扶贫成果为对象,积极宣传乡村新貌,提振乡村振兴的信心,吸引更多人关注扶贫,扎根基层,这对服务家乡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聚焦传统文化,弘扬美育精神

华师美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分别以掐丝珐琅、滩头年画、仙桃麦秆画、红安绣花鞋垫、广西宾阳竹编、清朝宫廷服饰、湖北雕花剪纸、京族独弦琴艺、手鞠球等七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实践调研对象,涉及全国八个省份或地区。通过网络大量收集资料后,实践队员们走访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深入学习这些民间艺术的制作过程,了解非遗传承人所面临的困境及发展展望,并结合自身专业优势,运用信息化技术进一步扩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在寻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队员们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发展、社会变迁的缩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活动中一方面增长了学识,拓宽了眼界,另一方面增强了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文化创新的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要继续宣传优秀传统艺术,弘扬美育精神。

聚焦艺教艺治,助力疫情防控

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线上支教、主题绘本等方式,以艺抗疫,助力疫情防控,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和疗愈功能。三支学生实践团队分别以破除武汉城市形象转变的探索、创意设计抗疫历程儿童绘本、精神发育迟缓人群的美术疗愈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设计文创等活动。其中,武汉不“疫”样团队自728日起在武汉、南昌、长沙等地分别对非武汉籍和武汉籍的学生进行访谈,聚焦疫情前后武汉的城市形象转变,探究新冠肺炎时期武汉城市形象转变的形成机制与形象转型的对策。据悉,该实践队是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旨在结合专业参与疫情防控调研、疫情心理疏导等活动。

华师美院党委书记付义朝表示,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引导青年学生结合专业特色深入探索和感知家乡之美、发展之美、时代之美,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促进学业和职业的对接、学校和社会的对接、理论和实践的对接,依托学科优势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积极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